神奇!广西这座海岛上遍布用珊瑚石做成的房子

发布时间:2021/12/24 14:54:20

每一处地方都有它的独特风貌和气质。在风光迤逦的北部湾海畔,至今还保留有火山石、珊瑚石甚至蚝壳垒砌的房子,形成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时代大潮下,这些特殊的建筑部分已被取代,还有一部分仍屹立不倒。连日来,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走进钦州龙门港和北海涠洲岛,感受这些独特建筑背后的沧桑故事,感受渔民们的勤劳和智慧。

北海涠洲岛,被誉为中国最年轻的火山岛,火山岩地貌、海蚀景观遍布全岛。岛民就地取材,采掘火山石和珊瑚石建房,形成独具特色的百年珊瑚房。

冬暖夏凉的珊瑚民居被称为“会呼吸的房子”,成为一代又一代岛民的温馨家园。涠洲岛上的天主教堂,亦是由火山石和珊瑚石砌成。如今,这些外表粗粝、饱经沧桑的建筑,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就地取材:岛民用火山石和珊瑚石建房

12月的涠洲岛,游客比起旺季少了许多。暖阳下,斑鸠冲村几名老人在火山石砌起来的老房子门前唠着家常。见有记者来访,一名拄着拐杖的老人缓缓迎了上来。

老人姓詹,今年88岁。詹奶奶生于斯长于斯,一辈子没出过涠洲岛。上世纪70年代初,她和老伴住的还是茅草房,“屋顶经常漏雨,每隔两年就得修补一次”。

1973年,詹奶奶决定建新房。因为岛上没有建筑材料,夫妻俩就地取材,每天跑到芝麻滩(现涠洲岛五彩滩)挖石头,再用牛车一车车拉回来。

“那时候有多难,你想象不到。”回忆往事,詹奶奶不时抹泪,“我们两口子凌晨4点就爬起来,摸黑赶到芝麻滩,然后用锤子一块一块凿石头”。 

凿开石头后,还得用铁棍把它撬出来,再磨平,切割。重的石头近50公斤,两人合力才能搬上牛车。拉一趟得耗费一个多小时,仅能拉回四五块石头。

与詹奶奶类似,70岁的戴亚伍也是涠洲岛民。她29岁时,因为家里人口多,不得不着手建新房。

“那时海岛的东北方到西北方,遍布着大量天然珊瑚石。”戴亚伍记得,每当潮水退去,一层又一层的珊瑚石露出海面,“阳光照在上面五彩斑斓,漂亮极了”。

就这样,戴亚伍和丈夫日复一日前往海边取材,先后拉回数百块石头。但建房并不容易,当时并没有机器,两人只能通过双手搬,将石头一块一块垒上去,再抹上红泥浆,建起了如今这栋珊瑚石民房。

冬暖夏凉:特色民居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记者了解到,珊瑚是一种生活在深海里的腔肠动物,又称珊瑚虫,它能分泌出红白相间的石灰质骨骼,这些骨骼相互粘在一起,产生网状结构的石块,就是人们所说的珊瑚石。

因石头上布满空隙,用珊瑚石砌起来的房屋又被称为“会呼吸的房子”,冬暖夏凉。戴亚伍告诉记者,一块珊瑚石的厚度近40厘米,由于它本身独特的质地和构造,人住在珊瑚房里,夏天基本不用开风扇。

“珊瑚房冬天很暖和。”戴亚伍回忆,有一年因修补这栋房,一家人搬进用红砖建成的房子里,“冷得受不了”。后来修补完珊瑚房后,一家人很快又搬了回去。

火山石房屋同样如此。相比灰白色的珊瑚石,火山石主要呈黑褐色,这种经火山喷发急骤冷却后的石头孔隙极多,不仅保温隔热,还有防火和抗腐蚀的作用。

12月10日、11日,南国早报记者先后走访涠洲岛盛塘村、城仔村、圩仔村、斑鸠冲村、湾仔村及石螺口等村庄,在绿树掩映下,斑驳的珊瑚石和火山石民房随处可见。村民们介绍,有的老房子已有上百年历史。这些外表粗粝、饱经沧桑的珊瑚石和火山石,呈现着涠洲岛最原始的自然生态,也是岛民曾赖以生存的家园。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涠洲岛天主教堂由法国巴黎传教士于1853年始建,历时十年建成。天主教堂主体长58.92米、宽16.2米,彼时,传教士们就地取材,用涠洲岛本地的火山灰块石和珊瑚石砌筑墙体,再采用螺壳灰粉墙。160多年过去,教堂仍保存完好。

这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近年来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的目光。同一时间,由珊瑚石和火山石砌起来的老房子也备受游客追捧,这份独特的古朴气息让游客不禁感叹:“一砖一瓦皆历史。”

游客的青睐让岛民有了更多的信心。此后几年,外来投资者纷至沓来,别具风情的珊瑚石民居越开越多,成为涠洲岛的靓丽新名片。

记者了解到,海岛还引入高端设计品牌,将涠洲岛珊瑚石民房打造成高端特色民宿,为岛上居民作示范。在一批精品民宿带动下,岛民们以自营、出租、合营、入股等方式合力建设乡土风韵浓厚、建筑风格自然、设计各具特色的精品民宿集群,民宿产业成为涠洲岛旅游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