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
■本报记者 孙业国 本报通讯员 祖 韬
四代“158”人坚守50年,接力传承雷锋精神。本报记者 刘一嬴 摄
全国劳模、客运员李惠娟在候车室打快板,消除旅客疲劳。祖 韬 提供
铁道部劳模、车站母婴候车室客运员孙燕光为重点旅客搬运行李。祖 韬 提供
老一代“158”人向青年职工传授服务技巧。本报记者 刘一嬴 摄
火车头奖章获得者施凤英正在服务重点旅客。本报记者 刘一嬴 摄
“158”雷锋服务站党支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微笑服务重点旅客。祖 韬 摄
“158”人帮助来南京接受治疗的西藏患病儿童乘车。祖 韬 摄
“158”雷锋服务站工作人员正在为重点旅客开展联程服务。本报记者 刘一嬴 摄
“158”雷锋服务站现任值班员、班组党支部书记黄吉莉在服务小旅客。祖 韬 摄
“158”雷锋服务站职工代表在中宣部“时代楷模”发布现场合影留念。祖 韬 提供
“158”雷锋服务站工作人员组成爱心小分队赴老年公寓开展义务演出。祖 韬 摄
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是一个专门为老弱病残孕等重点旅客提供义务服务的班组。“158”谐音“义务帮”,历经四代人的传承,孕育形成了“敬业爱岗甘当螺丝钉,无私奉献甘当践行者,温暖社会甘当一团火”的“158”精神,为上百万南来北往的旅客提供真诚帮助和优质服务。
1968年,南京站刚建站,车站第一代客运人李惠娟等客运员自发成立了“学雷锋班组”。如今已74岁的李惠娟回忆说:“当时一条扁担、几根捆绳接送旅客,虽然很辛苦,但是看到胸前佩戴的党徽,就有一种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被传承了下来。火车头奖章获得者、客运员施凤英2012年退休后,坚持来“158”义务帮班3年多。前辈们乐于奉献,“80后”“90后”的姑娘们也有同样的情怀。“进了‘158’,就如到了家”,这句话已经成为“158”雷锋服务站员工的一种信念。黄吉莉、马晶为发生意外、囊中空空的伤残老人买票、买食品;叶慧和患癌症有轻生念头的女大学生旅客拉家常交朋友……
50载春秋的坚持,131名客运员的传承,100多万人次的温馨服务,8300余封感谢信背后的感动,雷锋精神在南京站一代一代的客运人中薪火相传、发扬光大。2013年春运期间,青年党员吴婷在售票厅巡视时,发现一位老人面色青紫,生命垂危。吴婷毫不犹豫迅速跪下,为老人实施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挽救了老人的生命。急救护理知识已经成为“158”雷锋服务站客运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今,她们都能流利地说普通话、英语和熟练掌握手语、急救等服务技能,为重点旅客提供服务。
水滴虽微,渐盈大器。“158”雷锋服务站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又提出“火车有终点、大爱无疆界”的服务理念,致力于把友爱传递得更远,把友善传播到社会。2010年起,他们联合20多所高校建立起志愿服务基地,吸纳1万多名大学生到车站开展志愿服务;在铁路系统成立了首支“郭明义爱心团队南京站‘158’爱心分队”,与社会组织共建“爱心联盟”,广泛开展扶贫济困、帮孤助残、捐资助学等志愿服务活动。
善行南京站,温暖旅客心。在南京,残障人士、公益团体都知道火车站有个“158”。从2013年起,“158”雷锋服务站建立重点旅客数据库,开发信息系统,为旅客提供预约服务。他们还与全国157个重点车站和482趟列车以及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40余个雷锋服务站联网开展接续服务,受到旅客和社会广泛赞誉。
半个世纪的传递,50年的温暖,这群平凡的职工用数十年如一日的行动,关爱他人,温暖社会,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雷锋精神,弘扬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