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有泥,心中有底。身为“80后”的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养护车间副主任于本蕃,在海拔4800米的雪域天路之巅已“行走”12个年头。12年里,他守护着青藏铁路全线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多的125公里冻土线路,用双脚与信念,实现着自己的青春价值。
研究表明,人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相当于比平原地区多负重20公斤,而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区基本上不适合人类居住。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磨砺,才始得玉成。从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起,于本蕃便来到了唐古拉。刚来时,他和工友们住的是板房,吃水吃菜靠汽车送。尽管如此,于本蕃依然为能在世界铁路最高处工作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有一次线路突发险情,时任唐古拉线路车间技术员的于本蕃带领班组职工用5个小时将线路抢通。当时漫天大雪,为保证线路的绝对安全,于本蕃主动留下来连夜驻守现场。职工们看着他那张已冻得黑紫红肿的脸,都劝他派别人去盯控,他说:“我是一名党员,又是车间干部,多干点是应该的。”在该车间墙上有这么一句标语:“来到雪域高原,我们就爱上这片土地,选择这份职业,我们就只顾风雨兼程。”这正是于本蕃最真实的心理写照。
责任成就安全。高原冻土地段线路维护是世界性难题,“在这里线路因为季节变化、昼夜温差引起热胀冷缩或者融基翻浆,并且冻土的承载能力不强,列车通过时容易使钢轨形态发生变化,而线路维护要求都是以毫米计算,所以我们干的都是精细活,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大意。”于本蕃信念如磐。在日常的线路巡查中,他坚持标准化、精细化,始终坚持零误差,对轨道上的连接螺栓逐个检查,平均每日徒步检查测量近10公里,12年下来共走行2万余公里。职工们都说:“跟于主任干活很累,不过心里很踏实。”于本蕃告诉记者:“高海拔,零误差,虽然工作累了些,标准高了些,但安全有了保障心里就踏实,晚上可以睡个好觉。”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责任心,才成就了天路的畅通。
勤奋练就本领。在长期的检查整修工作中,于本蕃勤于学习钻研专业知识,善于总结工作经验,他提炼出的“看、测、析、敲、听、验”“六标”检修工作法已在全集团公司工务系统推广。他还积极带领职工开展技术攻关,先后取得了高海拔地区线路“小坑”整修、减少冻土路基线路拨道回弹量等多项QC成果。针对车间青工较多的实际,他主动签订师徒合同,手把手教、手把手带,与青工们同学习、同进步,使青工在段技能比武中取得了优异成绩。12年来,他先后获得铁路青年五四奖章、五一劳动奖章、火车头奖章。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作为一线青年干部,于本蕃深信,奋斗是艰辛的,但没有艰辛就难言真正的幸福。他把个人与时代的交叉点写在4800米的天路之巅,不负个人韶华,不枉时代青睐。